|
专题聚焦
质量保障体系诊断与改进
乐动平台,手机APP下载数字校园建设“十三五”规划【二〇一七年四月】
来源:编辑:宣统部    发布人: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17-12-27

目  录

一、建设基础与面临形势… 1

(一)建设基础… 1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

二、指导思想、发展思路与目标… 2

(一)指导思想… 2

(二)建设思路… 3

(三)总体目标… 4

三、“十三五”主要任务及具体举措… 6

(一)基础建设… 6

(二)统一管理平台… 9

(三)管理体系… 10

(四)教学体系… 14

(五)科研体系… 16

(六)生活体系… 17

(七)文化体系… 19

四、保障措施… 19

(一)资金保障… 19

(二)组织保障… 20

(三)质量保障… 20

(四)安全保障… 20

(五)运维保障… 21

当前,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计算等技术逐步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日趋明显,为贯彻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等文件精神,推进学校信息化水平提升,以信息化促进教育教学现代化,根据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建设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建设基础

“十二五”以来,学校不断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取得一定成效。

  1. 基础网络建设。1999年底,投资80万建成千兆光纤校园网。目前,有线网络已覆盖所有区办公、教学域,各办公、教学区域分别根据自身需要布设了wifi。

  2. 信息化应用。学校在教务管理、学生管理、资产管理方面采购了管理系统,各二级学院跟据自身情况各自配置了若干信息化设备与设施,比如:多媒体教室、录播系统、虚拟仿真软件;酒店管理学院等部分二级学院用于教学的信息化辅助手段比较完善。

  3. 数字化资源建设。学校建立了数字教学资源,如图书信息资源中心自主学习平台收集的教学资源。师生可以在电子阅览室进行网上评教、网上选课、网上查分,学习精品课程;以及进行馆藏文献资源检索,如图书、期刊、随书光盘等。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距离学校的定位和发展目标有很大差距。具体而言,一是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整个校园的信息化建设缺乏顶层设计以及整体规划。二是基础网络建设方面,有线、无线网络并未实现校园全覆盖,无法对校园的信息化应用提供完善的基础支撑环境。三是信息化应用方面,校本信息资源建设落后,缺少统一管理平台进行各应用平台及其数据的集成,数据交流十分困难,沟通成本很高,存在严重的信息孤岛问题。

二、指导思想、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深度融合”,从建设高水平技能型大学的目标出发,以智慧教育、深度应用、绿色节能、平安和谐、科学决策、服务便捷为基本原则,满足师生发展的个性化、综合化与社会化需求,全方位整合资源,构建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管理、教学、科研、生活、文化五大体系,实现学校信息化建设跨越式发展。

(二)建设思路

  1. 注重顶层规划,规范实施标准

按照国家职业教育的标准,在智慧城市和智慧教育的大前提下,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用户创设智能环境,以智能数据融合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智能数据融合与挖掘;面向学校教学、管理、科研、生活和文化,建立各类智能应用系统;面向用户个性化需求的统一智慧服务门户。

(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遵循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在充分保障学校现有投资(业务系统、服务器设备等)下,制定数字校园的信息标准,建设数字校园基础平台,以及各系统之间的接口标准与规范,对今后业务系统的建设与整合打下坚实的基础。

(2)纵横融通,应用集成

在符合国家教育部和行业标准的体系指导下,建设本校的数字校园数据标准,以教育云平台为框架,无缝集成学校已建和新建的业务应用系统。横向上融合各类应用系统,促进数据利用的最大化;纵向上往三通两平台靠拢,把国家、省市、学校信息标准贯通,把数据交换、应用集成、用户管理、统一身份认证、业务数据整合、信息资源展示等融合起来,打造一个完整的数字校园生态系统。

(3)统一标准,资源共享

充分考虑相关信息系统与省、市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应充分利用网络基础、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加强整合,促进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1. 2支持管理决策,提升管理效率

针对管理、教学、科研、生活、文化五大应用体系,建设以不同类型用户为中心的业务管理信息平台,打破传统以管理部门为中心的管理思维,更好地服务于师生员工,更好地支持管理决策。首先,针对学生的应用模块,整合涉及学生的各个应用系统,打破部门界限,提升管理效率,全面覆盖与学生相关的服务与应用。其次,针对教师的应用模块,以教师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为线索,设计与开发以教师为中心的业务应用系统,全面服务于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最后,针对教师和学生的业务应用系统进行有机衔接,实现数据共享,使教师和学生业务应用系统成为一个整体,为教师和学生创造方便、快捷、人性化的校园生活。

(三)总体目标

从我新校区建设的实际需求出发,遵循国家信息化和安全标准,建立一个集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先进技术,融网络、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智能个性化数字校园,形成具有感知全面、响应及时、智能综合、随需应变、高效运行等特征的新一代校园环境,实现人、设备、环境、资源与社会有机整合。

  1. 管理信息化

通过本校教务管理系列系统、学生管理系列系统、行政管理系列系统、资产管理系列系统,构建“涵盖学生及老师的在校生命周期全流程”的管理信息化体系,实现学校对人、物、事的精细化管理。

  1. 教学信息化

通过建设我校教学平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实习实践平台、考试平台,构建“理实一体、虚实结合、科学反馈、开放共享”的教学信息化体系,实现辅教、能学、易测。

  1. 生活信息化

通过校园一卡通、智能监控、电子巡更、卫生营养分析系统等技术,实现校园安全无死角、畅享便捷个性感知生活,营造全方位身心健康校园,打造节能减排、绿色环保型校园。

  1. 文化信息化

通过建设虚拟文化体系,实现对学校发展及形象宣传有积极作用,让校园文化推广形式更新颖、有趣、易接受,也能提高校园科技感与现代感,使校园文化更易推广。

  1. 数据集成化

通过我校信息化中心的统一信息门户平台、统一权限管理平台、统一数据中心平台,搭建良好兼容性和可扩展性的基础支撑平台,打破目前校园内信息孤岛,解决系统繁杂、管理紊乱的问题。

三、“十三五”主要任务及具体举措

(一)基础建设

      基础网络建设

(1)基础网络平台

基础网络平台要具备智能的特点,包括智能高可用的核心平台、智能安全的网络出口、智能的接入、智能的网络管理。

(2)网络出口设计

网络出口由链路负载均衡设备、路由器、出口防火墙、入侵防御系统(IPS)组成。网络出口是整个校园网络的大门,在保证内网访问外网的流畅性的同时,也要防止外界各种形式的入侵行为,保护校园网络的健康和稳定。

(3)骨干核心层设计

核心层部署两台基于万兆平台设计的核心交换机,两台核心交换机通过L3层万兆链路互联,使用虚拟化技术,将两台核心交换机虚拟为一台,以简化拓扑,实现MS级的故障恢复。两台核心交换机通过万兆光纤和汇聚交换机相连,形成高带宽、高性能、高可靠的核心交换区。

(4)汇聚层设计

每一栋大楼配置一台高性能全光口的汇聚交换机,为各楼层的接入设备提供高性能的数据传输服务。汇聚交换机通过两条万兆光纤分别与两台核心交换机连接,并对两条链路进行捆绑,使传输带宽加倍的同时避免单点故障,保证与核心层之间链路的高带宽与可靠性。使用千兆光纤将各楼层的接入交换机全部汇聚起来,大楼各信息点的数据均通过汇聚交换机传输至核心层。

(5)接入层设计

接入层设备分布于各楼层配线间,每个楼层根据用户信息接入点的数量,灵活配置48端口和24端口接入交换机,通过智能控制广播流量、端口防环设计,保障内网的安全性。接入层每个设备通过千兆光纤链路连接到汇聚层交换机。另外每台交换机均提供4个千兆SFP端口和24/48千兆以太网端口,可实现多千兆捆绑增加上行带宽,并实现千兆到桌面的接入设计。

  1. 无线校园

无线网络建设,要求完成全方位立体式无线覆盖,让教职工可以在学校区域随时随地、无拘束的连接到网络,教职工可以依托无线完成各项教学办公事务。无线网络建设要求在网络互联、安全防御等方面与有线网络进行良好的兼容和互补。

  1. 安全平台

(1)统一身份认证体系

随着数字校园建设的全面展开,网络应用的功能不断加强,网上办公、网上管理、网上教学和网上服务已经实现。但这些应用系统各自拥有一套不同的身份认证方式,在使用上造成一定的不便,同时影响了用户的使用效率,并对整个系统的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校园网络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可实现对不同的网络应用系统用户名和口令的统一管理,方便每个用户的操作,提高网络管理的能力。

(2)不同接入方式的统一认证

通过建立校园网公共认证平台,可实现有线用户、无线用户的统一认证,每个用户有线网络、无线网络使用同一份身份信息、同一套账号密码,同时,可以实现有线无线的统一拓扑管理、批量配置及实时告警等功能。

(3)上网行为管理

良好的网络环境需要每个在网用户的共同维护,但是因为每个人的上网行为都具有不可控性,个别用户无法自觉遵守学校的上网行为规范,存在一些影响网络运行状况或健康状况的行为,需要通过上网行为管理来对每个用户进行约束,保证网络的安全优质地运行。上网行为管理采用先进的用户识别和应用识别技术,实现对用户和应用的精细管控和行为审计。对上千种网络应用软件的识别和精确控制,包括主流应用、高风险应用和移动终端热点应用,通过对应用行为和内容的深入分析进行更加精细化和准确的管控,使网络管理更贴近用户预期。

       云数据中心

(1)云计算平台核心管理模块

动态数据中心核心管理用户服务模块与平台管理模块,是将数据中心管理的系统监控、虚拟化管理、数据备份、配置管理、身份管理等主要功能以Web Service方式包装成模块,调用成熟的产品组件实现高度可扩展的系统管理。

(2)云计算平台服务器共享资源池的网络管理

服务器共享资源池的网络管理,分两个部分:管理虚拟交换机的控制单元、管理物理交换机的控制单元。

(3)云计算平台存储管理

为了保证动态云计算平台能够提供通用的存储管理接口,屏蔽各个厂商的不同存储管理工具,为动态云平台用户提供统一的存储沟通渠道。动态云平台通过类接口与存储设备控制器通信。

  1. 数据中心机房建设

包括:机房功能规划及装修设计、市电配电系统及UPS、辅助供配电系统、机房防雷系统

(二)统一管理平台

数字校园统一管理平台利用现代先进技术,构建统一信息门户、统一数据中心、统一权限管理,对所有的信息化系统进行主动运维,对管理、教学、科研、生活、文化和服务的所有信息、数据、资源进行整合、集成及分析,为学校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创新、精细化管理、科学化决策提供支撑。

(三)管理体系

  1. 行政办公

(1)OA-管理系统

办公OA系统是一个以满足学校办公业务场景为初衷的办公系统,支持校级、部门内部及部门之间的协同办公,为校内行政、党政办公人员提供安全、可靠、易用的行政办公系统。办公OA系统的推出旨为提高各部门的办公效率,使学校日常办公无纸化、自动化、网络化。改进和提升学校现代化管理水平,促进学校内部信息资源交流,解决信息孤岛问题,提高管理和决策的水平。

(2)人事师资管理系统

人事师资管理系统,是针对教育行业人事师资管理体制而研发的智能管理系统,为教育行业提供完整的个人档案管理系统,为校内各职能部门业务需求的信息调用、管理工作的切实保障提供高效、准确的一体化服务。建立完善的教师管理体系,同时能协助各职能部门。

(3)教师量化考核管理系统

数字校园教师量化考核系统,可针对教职员工的日常工作进行质量评价与工作量统计,并且可以对班级上课考勤和课堂得分做为课堂日志对班级和同学考核进行指标参考。根据学校实际状况,可自定义量化考核评价方案,灵活设置层级指标以满足学校个性化需求。支持指标数据批量导入,可结合问卷调查,可查询及导出评价结果,有助于学校了解教职员工的综合素质,改善工作方法,提升工作质量。

  1. 学生管理

(1)招生管理系统

校方使用招生管理系统,可依据招生计划对新生的信息进行采集、统计、处理,一站式完成新生入学相关工作。系统同时支持灵活的招生报表展现及数据导出,极大地减少招生部门工作量,提高其工作效率。

(2)迎新管理系统

数字校园之迎新管理系统,能向新生有效传递入学报到信息,并能采集新生对校园熟知度、兴趣爱好、预报到情况等信息,实现新生报到的“双向”数字化、人性化服务,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3)宿舍管理系统

数字校园之宿舍管理系统,主要用来对学校宿舍资源及学生住宿情况进行管理及维护,包含宿舍信息维护、宿舍安排、宿舍入住、宿舍调整、宿舍报修维护、宿舍违纪管理等多个方面,同时能对校外住宿生进行登记管理,从而实现学校对宿舍、对学生生活的统一规范管理。

(4)学籍管理系统

学籍管理系统包含学生信息管理及班级管理,涵盖基本信息维护、学籍异动管理、在校生统计、班级管理,全面掌握学生学籍信息。

(5)德育管理系统

德育管理系统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对学校所有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分析并对德育管理和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和再造,推进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实现德育评分的信息化、管理的科学化、产品的规范化。

  1. 教务管理

(1)教材管理系统

管理系统和集成,构建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权限管理,达到资源的共享和业务的协同。教材管理系统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对学校所有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分析并对教材管理和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和再造,推进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实现教材的信息化、管理的科学化、产品的规范化。

(2)智能排课管理系统

数字校园排课管理系统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可根据实际情况自由设置自动排课规则,系统可自动将教师、学生、课程及场地资源合理分配安排,快速输出可用的课表数据,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提高教务工作效率。排课结果数据可与数字校园业务子系统互通,促进学校内部信息资源共享。

(3)智能考务管理系统

智能考务管理系统旨在为学校提供本校考试安排、社会考试安排、考务信息查询、监考管理、试卷库管理等一套考务管理综合解决方案。通过智能考务管理系统,学校用户能够实现:

1)线上安排全校各类考试并进行集中管理;

2)对校内进行的社会考试进行统一管理;

3)对各老师监考情况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记录;

4)查询详细的考试安排信息;

5)对试卷进行统一管理。

(4)成绩管理系统

成绩是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学业情况的有效认定,为三好学生评选、奖学金评定、专升本、学生毕业审核等提供依据。成绩管理系统可详细记录学生在校期间,各个环节的成绩,并提供查询、统计与分析等多种功能。系统权限分明,科任教师录入成绩,教务处进行审核后成绩方可发布;并严格把控成绩录入的时限性、有效性。

  1. 资产管理

资产管理系统是一个专为学校管理固定资产的系统,旨在帮助学校提高资产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使各种资产管理能真正落到实处;掌控全方位固定资产信息,降低成本支出;为资产管理工作提供可靠、高效的动态数据与决策依据,实现资产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规范化与标准化管理,使资产管理变得轻松、准确,快捷和全面。

(四)教学体系

  1. 课堂教学:数字化教学平台

数字化教学平台,融合建构主义、教育生态学、学习科学等先进理念,采用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构建。

平台通过‘资源中心、教学中心、数据分析中心、考试中心’四大模块,与“教育大数据可视分析系统”对接,贯通课程、教学、实践等职业院校学生成长和发展历程中的各环节,集“备、教、学、练、考、评”为一体,实现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和教与学的实时跟踪分析,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团队学习、研究性学习创造数字化学习生态环境,为师生提供基于大数据学习分析的诊断、咨询、绩效提升等学习与教育服务,一体化解决职业教育阶段资源分散利用难、教学效果跟踪难、教学模式创新难等问题。为中高职院校学科课程教学提供高效的平台支持,有助于教师课前快速备课、课中高效互动教学、课后及考试全面测评。

  1. 实验教学:实验教学管理平台

实验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为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学校的各项实验教学工作,加强学校对实验教学过程的组织、跟踪、管理和考核评价,保障学校实验教学的质量,需为学校搭建实验教学管理平台,对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实验评价进行一体化系统管理,同时提供数据统计和实验教学资源管理功能。

该实验教学管理平台能够满足学校的个性化需求,符合学校教学管理不断发展的要求。支持学校拟采购的第三方软件系统的统一管理、单点登录、过程和成绩数据交换与存储。平台满足单点登录、提供数字校园系统接口参数,统一操作交互方式、统一教学管理模式,满足高校创新实验教学的运行与管理模式的创新。

  1. 开放学习: 在线课程平台(MOOC)

为教师、学生和社会人员打造的一款在线课程学习平台,以社会岗位需求为导向,融合课程中心、个人中心、答疑中心、职业中心、认证培训中心、后台管理等六大功能模块,搭接线上线下优质课程资源,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灵活的学习方式和有针对性的学习内容,最大程度提升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效果。

  1. 教学示范中心:智慧教室

运用物联网、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等技术手段,打造集智慧教学、智慧管理、环境智慧调节、视频监控及远程控制于一体的新型现代化智慧教室。以大数据及可视化技术为核心,融合电子白板、数字笔、电视(显示)墙、无线网络、数字摄像、环境传感器等在内的多种设备和技术,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师生提供讲授式学习、翻转课堂、自主探究式学习、合作探究式学习等多种课堂模式,采用移动学习平板终端和教学应用APP实现课堂互动,整合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流程,实时教学评价。

  1. 实验示范中心:VR公共实训室

VR实训教学资源开发中心建设,主要包括VR实训中心、VR资源开发中心和智能实训管理中心,基于已持续开发的数VR实训软件,涵盖汽车、旅游等领域,具有较强的VR开发设计能力。

  1. 开发示范中心:数字化资源开发中心

顺应“十三五“规划要求,加快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推进省内校际间网络资源的共享,优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是一个学校内涵建设的关键,为学校提供开发学科资源开发与共享中心,让学校具有资源开发的自我造血能力,改变优质资源不足的局面。平台主要分为五大组成部分:资源库平台建设、专业虚拟演播室、实景录影棚、录音棚和微录播工具,同时,还会配套相应的软工具,辅助资源的开发工作,包括后期制作软件、视频剪辑软件、平面处理软件等。

(五)科研体系

科研体系以科研课题为主线,以经费管理为抓手,宏观层面把控科研全生命周期管理,微观层面注重科研过程管控,其目的是实现科研活动的制度化、科学管理,保证科研计划圆满完成,确保科研课题“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全面提升科研创新管理业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本体系覆盖了科研业务的全过程,包括:课题管理、成果管理、人才管理、公共管理、综合管理、报表中心、评奖管理等十二个模块。

(六)生活体系

  1. 平安校园

加强学校安全保卫建设,建设完善的防范系统,通过安全管理平台的建设,实现全校视频监控覆盖、电子巡更、联网报警及火灾监控等统一的通信系统,保障校园的正常秩序及师生的人身安全。

校园安全从管理角度可分为安全教育、校园环境安全、校园周边安全、消防安全、重点部位安全、体育设施安全、学校财产、学生财产和学生人身安全等。为增强校园安全管理能力,降低校园安全风险,同时促进教学方式创新,顺应国家社会治安管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校园安全现状、安防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

  1. 感知校园

“感知校园”平台是“数字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感知校园”平台结合物联网、射频识别(RFID)、智能检索、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实现校园资源设施的集成展示,为学校提供校园数字化、智能化的管理方式;为师生学习、生活提供信息查询与交互平台;为家长、访客提供友好、便捷的方式游历和了解校园。

  1. 健康校园

立足于当前成熟的信息技术,采用先进理念,利用先进设备,建立网络化智能化健康校园管理中心,采用大数据采集、互联互通与可视化管理,实现对全校师生的饮食营养卫生、运动频率种类、校园环境质量、师生心理健康的监测、收集、分析、预警等。

  1. 绿色校园

绿色校园以建设新型后勤保障体系、最大限度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最终推动校园能源管理智能化为目标,帮助学校建设完善的水电能耗管理、校内环境智能监控等系统,为师生打造一个健康、适用、高效、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绿色教育、生活环境。

  1. 移动校园

移动数字校园项目建设主要内容有六大模块,分别是移动招生系统、移动OA系统、移动教务系统、移动课堂、校园考勤和校园生活平台,项目建设内容覆盖学校管理、教务、学生学习、在校生活等的方方面面。移动数字校园系统的建设使每个用户都可以使用动态的校园信息客户端,随时随地地接收学校事务公告、文化宣传,也可以随时对教务信息、校园卡财务状况进行查询。移动数字校园在实现校园办公系统之外,还能提供实用性的服务,如课程信息、会议室使用查询、社团活动信息、就业招聘兼职信息、校园地图、学校黄页、终端支付等全方位服务,让学生实现手机在手,校园信息全掌握。智能化的校园生活,能够给师生带来巨大的便利。

(七)文化体系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信息化的新型战略需求,在打造SIS校园文化识别系统的同时,对SIS系统进行虚拟化延展,实体环境和虚拟环境的建设同步,真正做到360° 全方位立体式系统性科学化地打造校园文化特色品牌,为学校的发展助力。在依托于校园网站、微信平台等平台建设基础上,进行视频校园、360全景校园、校园论坛等应用系统建设。

四、保障措施

(一)资金保障

建立稳定的信息化经费投入机制。以我校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为主要投入,以联合立项、申请课题等多种形式积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将常规预算、专项投入、自筹资费等方式相结合,使我校信息化建设及运行经费投入充足,逐年增长。根据学校发展形势和师生需求,优化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经费比例,并逐步加大信息化运行经费投入。

(二)组织保障

建立涵盖数字校园运维管理参与者的组织机构,包括信息主管部门、业务部门和第三方服务商。信息主管部门中设置网络运维管理人员、信息系统运维管理人员和数据中心运维管理人员;业务部门中设置专职或兼职的网络管理员和应用系统管理员;第三方服务商包括设备厂商、业务系统提供商及运维服务商。在数字校园建设中,三方各自成立完善组织机构,保证校园信息化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三)质量保障

严格按照ISO9000质量标准和CMMI4的过程改进标准,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文件化的质量保证体系。涵盖项目的各个方面。落实质量监控与评估,项目组启动工作以后,将产出详细的质量保证计划、开发计划,指出各阶段的具体进度、目标、资源配备、文档产出等。在此基础上,必须保证项目组的工作全面受控,最大限度地预防、控制和消除可能产生的失误和缺陷,并在人员使用和资源分配上达到最优。

(四)安全保障

安全保障体系由组织架构、规章制度和技术支撑手段构成,涵盖网络系统安全、计算机系统安全和信息安全等范畴。体系建设应遵循GB/T 22080-2008、GB/T 22081-2008和GB-T-21050-2007等国家标准。通过安全管理手段和安全技术手段使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各类系统及数据面临的风险达到一个可以控制的标准,保障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安全稳定运行。

(五)运维保障

我校信息化建设的运维管理体系的建设目标是建立运维管理的组织机构,制定科学有序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流程,实施统一的运行维护规范,应用运维管理工具搭建运维管理平台,保障校园信息化建设的稳定运转。运维管理体系的建设应遵循ITIL和ISO20000标准。运维管理体系包括运维管理的对象、组织结构、规章制度、管理流程及工具等。运维管理的对象主要为基础设施和应用支撑环境,包括链路管理、机房及配线间管理、网络管理、服务器管理、应用系统软件运行环境管理、智慧教室管理、VR实训室管理、多功能会议室管理、安防监控管理、数字广播、数字电视台管理等。


上一篇:乐动平台,手机APP下载发展能力诊断报告【二〇一七年四月】


学院微信公众号